長發街及榮光街的共同語言 – 展覽

背景
社區故事不只由街坊述說,還有更多蘊藏於我們每日走過的街道,包括招牌或牆身當中的歷史與文化見證,卻鮮為人知。以街道為單位,團隊發現長沙灣長發街和土瓜灣榮光街零碎的共通點,像是店舖與住屋種類的多樣性,或是於此地謀生者多是街坊;將兩者的各種特色配對下,希望深入研究兩條街的特色與互通之處,尋找街道之間實踐對話的可能。鑑於榮光街面臨重建,我們冀望趕在街道原貌消失前,盡力保留這些默默留守的人和事,並藉著動員愛好社區的公眾參與其中,鼓勵他們持續關注及發掘社區多重面貌,建立保育社區文化的使命感。

方法
團隊招募了七位參加者參與是次社區地圖的共同創作,以五個關鍵詞:「開始」、「光」、「視線」、「身份」、「關係」等隨處可見的社區元素作引子,於長發街和榮光街展開了深入探究。參加者分成小組落區探索,均於首兩個月內拜訪兩條街道超過六次,每次記錄一定數量的嶄新發現及有趣訪談。記錄的媒介不設限制,以攝影、影像、聲音、畫像及文字為主,以多媒介的記錄盡可能地留住社區的獨特風景,同時鼓勵參加者在能力範圍內開拓感官與想像。自主性的開放,讓小組在共同的社區採訪、街頭捕捉中自己發掘,例如他們在長發街便探索出不同路段之間的分別。這些獨特的社區發現被繪製成串連兩條街道的社區地圖,分別製作成一份便於攜帶的小冊子及大型展板,前者於兩次社區街站派發予街坊及公眾,後者則於土瓜灣的旅舍麻雀客棧及長沙灣的咖啡店Contrast展出近兩個月;透過定位新鮮與年青的社區小店接觸年輕大眾,向街坊推廣社區不同角落之可愛。團隊更進一步將材料轉化為社區導賞團,邀請參與地圖創作的其中四位參加者帶領導賞,於社區實際場景真人講述地圖內記錄的一點一滴。

 

參加者以小組形式拜訪社區內的機構。

成效
計劃成功找到這兩條相隔十多公里的街道之共通點,並保存了榮光街某些不再復見的風貌。社區地圖由公眾落手製作——即參加者同時成為執行社區考察及創作者,讓製作者短時間內深度認識街道特點、社區結構及街坊想法——瞬間昇華他們對街道了解的層次;猶如老街坊般於街頭巷尾都能行走自如,對大小角落都有種熟悉感。而展覽中仔細描繪社區內的空間秩序、鄰里間自然而然的默契與關係,都讓公眾從中深化對社區肌理的理解;配以榮光街已面目全非的背景,他們更了解到社區狀況流動多變的本質,意識到關心和留意社區的重要性。共創參加者亦從中找到自己對社區的價值,也樂意繼續以自己的方式發掘區內靜待發現的故事,希望凝聚更多人投入社區公共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