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過北角-設計與導賞培訓工作坊

背景
北角蘊藏豐富的城市歷史痕跡和社區特色,卻是正值老化並面臨急劇轉變的舊區。皇都戲院的強拍申請已於2018年開始,於本項目開始之際亦終獲批准;各式各樣的重建項目陸續出現,戲院周邊一帶的清拆如箭在弦。於這傳統與未來並存的一刻,我們希望與街坊一同觀察並感受此自成一角的社區。
團隊與香港藝術中心合作,於「路過北角」計劃中協辦項目——「社區大步走」導賞團及培訓工作坊。該計劃冀開闊街坊對北角公共空間的想像,透過一系列揉合社區、創意與藝術的節目,鼓勵居民以不同角度思索所住社區的可能性,從中發掘自己與社區人和物的獨特連繫;藉以提醒居民於公共社會的權利與責任,培養自發的社區參與。而團隊為街坊及社區愛好者提供導賞員培訓,既希望藉此連結新舊居民,亦期望啟發並蒐集民間對北角現況和未來的思考及意見。
方法
是次導賞團及培訓工作坊先後舉行了兩次,於「路過週末」的春季及夏季節目亮相。街坊帶路的導賞員培訓首次加入藝術元素:講授社區導賞的基礎概念及技巧以外,將創意融入社區探索及路線設計的部分,嘗試開啟更多新奇角度構想導賞團。團隊採用多種方法鼓勵自主探索:學員獲派以一手及二手資料整合而成的社區景點卡後,根據所屬組別喜好的主題共同決定社區觀察的路線,發掘網絡難以搜尋到的資訊為景點卡作補充,更需要速繪途中印象最深的時刻以轉化成導賞團的內容。除了只有地點名而資訊欠奉的空白社區景點卡及速繪(sketching)任務外,團隊也特意在導賞員手冊設計社區觀察日誌(journal)的部分,推動學員於持續記錄,保持對社區的好奇和熱情。
六節培訓工作坊中有三節於社區裡進行,讓學員實地探索、構思導賞行程及試行路線。最終,兩輪分別得出四條學員共同設計的導賞路線,當中首輪圍繞「城市與建築」、「藝術與文化」和「社區寶藏」三個主題;次輪則以「建築」、「工藝」、「娛樂」以及「生活探秘」為軸心,合共八個別開生面的社區漫遊旅程。

學員就著社區景點卡展開討論,按組內各人的興趣和想法商討社區考察的路線。

每組討論並畫出心目中導賞員理想的模樣和特質。

學員正在繪畫屬於自己的社區景點卡,畫上自己對該地方的印象,及聯想到的重要關聯字詞。

學員繪畫的社區景點卡。

在構思導賞團時,需考慮到當中「有形」與「無形」等的價值,甚或景點之間的關聯和共通點。

導賞員一同學習並進行導賞練習,在互相聆聽與提點中共同成長,而且在培訓中有對社區加深認識,為自己可以分享社區歷史而自豪
成效
每輪的二十位導賞員在社區認知上有著不同的起點,但同樣透過培訓對北角的社區歷史和生活風貌加深了解——特別是團隊滲入藝術創意的心思,讓學員開拓更多不同的視角和感官去觀察社區,看到更多不曾留意的細節,也在過程中為自己與社區創造獨特回憶與意義,與社區的地景人情產生連結。其中有導賞景點是一位導賞員的母校,他分享個人故事之餘,更帶來自己在讀時的物件與參加者分享;於導賞講解一事為他再次編寫該人生歷程對自己的意義,更增添一重與社區的關係與情感。如斯種種的情懷在每位導賞員身上以不同形式孕育,混雜在導賞 中建立對自我能力的肯定,化成一種對社區的歸屬感,推動他們繼續關心社區的發展動向——希望在北角變遷中做到歷史和文化的傳承,以能力所及為社區付出——這甚或轉化為導賞員自我增值、事業發展的動力,以社區元素結合個人志業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