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故」展覽

背景
照顧他者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習慣在公私領域均對長幼有額外的關心;但卻較少關注這些照顧者的壓力和需要——正是街坊帶路2021年春季實習生從工作中觀察到的照顧者需要:忙於照顧小朋友,無法抽空參與感興趣的社區活動;兩難的困境,彷彿在社區內難以找到「做自己」的空間。由此啟發實習生團隊策劃「照『故』」展覽,轉化在街坊帶路學到的導賞技巧,呈現這個群體的故事。

展覽主題為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兒童的照顧者,屬較容易被人誤解的群體。外界在不了解這些兒童為何好動、難以控制時,經常會歸咎於家長管教不善,甚至加以指摘。但真實的照顧情況又是怎樣呢?旁人如我們會否無意中成為施加壓力者,又可以如何支援他們?透過展示照顧者的視角和經歷,加深觀眾對社區其他群體的了解,希望誘發對個人固有思想及包容性社區的反思。

方法
以一貫的導賞手法為基礎,展覽將照顧者的故事放置於五個生活場景中,區域劃分恰如導賞團的不同景點;故事展示則融入了多感官和互動的手法,正如導賞員的講解和演繹因情況而多變。展覽的五個場景分別為街道、公園、學校、家居、房間,加入視覺、聽覺、觸覺、共創及遊戲的元素,包括模擬照顧者於公眾場所的視聽感受、參加者創作理想共融公園、大富翁形式體驗照顧的緊密行程、人生目標輪盤體會照顧者的心理狀態等,為觀眾塑造豐富的實在體驗;同時還原照顧者於公共及個人空間的生活點滴,呈現他們與小朋友相處時的喜怒哀樂。大眾能走進照顧者的生活,真切地感受他們所面對的處境,反思自身與照顧者的相處與關連。

兩日的展覽均設有分享會,主題分別為照顧者的社區資源及公眾在支援照顧者的角色,邀請了心義行服務社、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CARE學院」的代表同事及兩位照顧者與公眾人士分享。聽眾從中加深認識照顧者面對的社會現況,了解大眾於議題中的定位,並探索自身於其中的角色。

參觀者於街道場景拿起「水蛇」玩具,以其「捉不住」的特性模擬帶小朋友外出的觸覺體會,仿真照顧者於公眾場所面對的處境。

參觀者於街道場景聽到、看到照顧者於公眾場所可能會面對的處境,並以「聲音畫」形式畫下自己的感受。

參觀展覽的小朋友創作自己理想中的公園模樣。

參觀者正在玩「大富翁-照『故版」,體驗照顧者平日緊密的照顧行程。

玩完大富翁後會得出一個數值,代表經歷照顧行程後的「精力值」。參觀者於人生目標輪盤可以了解到照顧者真實的人生目標之餘,按輪盤轉到的人生目標所需「精力值」及自己擁有的「精力值」,從中體會照顧者的心理狀態。

每部平板電腦都播放一至兩位照顧者的心聲。參觀者正聆聽其中一位照顧者真實的故事、照顧中的得著和一些內心剖白。

成效
展覽助大眾對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兒童及其照顧者建立具體認知,提升對特殊學習群體及照顧者議題的關注度,並培養對該群體的開放及包容意識。不少觀眾對自身的態度作出反思,了解到刻板印象或批判造成的傷害,改以視之平常及關心、支持的方式去看待。也有照顧者及家屬從中正視到照顧小朋友上的需要,敢於尋求資訊和協助。

「在路上、地鐵內偶爾會遇到不時尖叫的人。我都會盡可能避開他們。遠遠地觀察,希望往後能以更多的平常心對待特殊需要的人。」——參觀者的話。

「唔好放棄佢哋,其實佢哋同普通人一樣,只係有少少缺點。無人係完美嘅,重點就在於係有無搵到佢哋嘅優點。」——參觀者的話。

 「我哋可以做嘅嘢:比多啲理解,比多啲關心!多一份同埋心,多一份包容!其實佢哋同身邊嘅人無分別,佢同我哋一樣,每個人都係獨一無二的存在。」——參觀者的話。

「To照顧者:你哋好叻呀!但都要記住關心自己,可以搵下同行者,互相support。希望社會上可以再多啲資源。p.s. Thanks 心義行 & 愛羣:)」——參觀者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