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邨兒時回憶計劃

背景
超過一半港人都有公共屋邨生活的經歷;最日常不過的屋邨生活,正正就是構成社區歷史和文化的重要元素。藉著喚起圍繞屋邨而生的記憶,重組散落於民間的故事,我們希望可以重現昔日屋邨社區的風貌,回顧當中的鄰里關係和社區網絡,以及屋邨與周邊店舖、公園等各種社區資源和空間的連結。計劃透過多種活動,讓鍾情屋邨的人看見彼此,鼓勵大家以自己的方式投入社區。

方法
聚焦於石硤尾及長沙灣歷史悠久的屋邨,我們分別在石硤尾邨、南山邨、蘇屋邨、李鄭屋邨設置街站,從街坊口中蒐集社區故事;並舉行實體及線上並行的「屬於我的屋邨舊陣時」共創工作坊,邀請資深街坊和社區組織的工作者擔任嘉賓,亦開放線上直播觀眾在社交媒體的參與空間,由此多重驗證及補充社區故事的背景和細節。街坊的參與不僅在於提供真實故事作為社區導賞團的材料,更為導賞團的景點範圍和路線設計方向奠定基礎。

我們招募到十位愛好社區的街坊和熱心人,培訓他們成為導賞員。社區導賞員以其他街坊的意見為起點,再融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見聞,共同設計出「識昔九龍仔 · 村邨窩仔山」和「長沙灣今昔屋邨之旅」兩個導賞團,分別遊歷南山邨、大坑西邨、大坑東邨,以及蘇屋邨和李鄭屋邨。我們鼓勵在恆常的導賞團中加入變化,巧思如舊物觀賞、兒時玩意體驗、即席邀請老街坊參加者分享、與景點相關的互動遊戲、小組分享個人想法等,均使參加者的投入程度增加不少。

「長沙灣今昔屋邨之旅」導賞團中,導賞員展示並介紹舊物:火水爐。

成效
計劃實踐形式的多樣化,使參與程度不一的公眾都能與社區產生連結,提醒自身與社區的扣連關係。無論是老街坊、新居民、年輕或年長的人,均對社區歷史、居民生活、以至社會房屋發展加深認識,引起不少回憶、共鳴和好奇。認知與情感變厚,推動參加者進一步發掘社區特色和歷史背景,並誘發對今昔生活質素、鄰里關係、文化保育等的思考,有助培養大眾對社區及公共事務參與的熱情。

 「蘇屋邨內的文物展示、小白屋、舊晾衫位置的保留區。因為沒想到在重建的同時,當局也開始重視歷史和人文的價值。另外發現自己兒時的家居物件竟在文物展覽出現!我還以為自己很年輕!」

「蘇屋邨展覽令自己想起童年經歷及家庭故事」

「最深刻的景點:石滑梯,特別、難見到」

「可以更了解舊式屋邨發展和居民生活」

「好開心可以由依個途徑去了解依個社區,同埋聽到大家對啲地方標誌物件嘅感受&故事。因為我本身對依個地方&以前嘅香港零認識,所以我特別grateful可以學到&聽到咁多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