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社區網絡建立計劃

背景
不同地區都有各自的特質與社區需要;在基層集中的社區,即使已有既定社會服務機構支援,區內的弱勢社群仍有基本生活需求以外的其他需要。「婦女社區網絡計劃」應運而生:團隊夥拍深水埗及觀塘的社會服務機構,透過培訓婦女居民成為社區導賞員,從中發掘個人潛能及擴展社區網絡,補足她們於社交及社區參與的經驗缺少。

教授婦女訴說個人及社區故事是充權(empowerment)的過程,讓被邊緣化(marginalized)的群體自述生活和心聲,藉著分享及與參加者交流,從中建立自信及與社區的聯繫,並在公共領域上重新定位自身角色:由受助者至貢獻者,找到自己的能力與價值所在。而當中學到的溝通技巧更可應用於日常,改善其人際關係及生活質素。計劃同時摻入職業導向的成份:技能裝備之餘,亦鼓勵婦女以導賞員為兼職工作的目標;每名導賞員均有達市場水平的兼職津貼,推動導賞員持續參與。

方法
兩區合共二十多位婦女導賞員,這些劏房戶媽媽多是居港超過十年的新移民,大部分育有一至兩名小朋友。她們學習導賞的過程面對各種挑戰:深水埗「巧手撐起的大南街」導賞團推出時正值疫情,婦女初次帶團便要嘗試線上導賞,由團隊成員負責即時傳達直播觀眾的留言,協助導賞員習慣對空氣說話的奇怪感。另一邊,我們以不同方法引領觀塘導賞員發掘自身故事,包括互相去對方的劏房單位採訪、以「一小時生活圈」重溫各自的日常生活習慣及遇見的人與事、便利貼整合講解內容及設計路線。最終共同設計出兩條路線,探索劏房與母親生活之餘,一個是與街市購物有關的「忙到觀塘阿媽都唔認得」,另一個則是關於公園休息的「觀塘阿媽想靜吓都唔得」。為了更貼近導賞員的社區日常,兩個導賞團特意加入體驗環節,如以有限金額買餸及講價、到平台公園及導賞員的劏房單位感受環境,讓公眾真實了解該群體的處境。

此計劃更有一大特點——跨地區交流,鼓勵婦女導賞員參加對方帶領的導賞團,透過小組交流和故事分享建立跨區網絡,為婦女擴闊視野,從其他社區的人和事身上學習,建立互惠互助的關係。觀塘的導賞員便攜同子女參加「遊蹤西九龍」導賞團,小朋友認識甚少踏足的深水埗,媽媽亦從中吸收經驗,應用於自己的帶領上。

以便利貼整合講解內容,協助導賞員設計路線。

導賞員就著便利貼的協助,討論、整合和共同設計路線。

參加者以有限金額買餸及講價。

方法
藉培訓及導賞的機會,婦女們看見與自己相似的同行者,建立社區關係及跨區網絡;也在向公眾述說故事中重新看見自己,從參加者回應的肯定和關心中確認自己,從而建立與社區的聯繫和歸屬感。而婦女導賞員自身在各方面均有成長,導賞表現上說故事(storytelling)技巧明顯進步,溝通能力也在爭拗與協調間逐漸提升,而心態上亦愈趨積極,對自己所承擔的責任日漸上心——儘管處理家庭大小事務已分身不暇,導賞員仍盡力抽空為導賞作整理和準備。導賞團中的真摯分享與體驗加深了公眾對基層的認識,誘發同理心,其中更啟發了物理治療學生對病人生活環境和習慣的反思;不少參加者向婦女導賞員表達謝意和理解,以正能量回饋她們——向社會共融邁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