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真光中學 Innopower@JC: Sparkle in Service

2021/11/15

近年社會創新的概念興起,很多人關心社會的各種議題,著力尋求具體方案對應社會的種種需要。而團隊作為社會企業,一直致力以各項服務推動社會的改變與進步;同時將此理念向公眾推廣,鼓勵更多人一同參與其中。

走入社區落手做:中學生也可以社會創新

是次受九龍真光中學邀請,團隊有幸帶領年輕一代從社會價值及創新思維出發,認識「以人為本」的社會設計原則;為該校度身訂造與社區互動性高的設計思維課程,塑造多元化的學習體驗,為學生提供傳統課外活動以外的其他選擇,期望能讓他們「寓學習於娛樂」。課程按設計思維的原理及步驟進行,團隊介紹理論、適用的探索工具、指派社區任務及從旁引導,過程從開展研究至成品製作均由學生主導:親身發掘社區需要,並針對地策劃相應產品或服務。透過自主探索擴闊眼界,希望加深學生對社區環境及文化背景的理解,從中訓練觀察和溝通能力,並培養對社區的關懷和同理心,鼓勵他們思考自己於社區的角色及可發揮的價值。

社創單位分享及主題式模擬訪談 拓闊學生想像

課程在兩個月內為二十位中四學生,進行共八節的課堂。團隊邀請三個不同的社創單位作分享,開拓學生對展開社區項目的想像,引入思考何謂社區。考慮到學生對觀察及訪問技巧的不熟悉,團隊特意設計富有不同層次的練習體驗,為落區做好技能和心理上的裝備:根據設定的主題「無障礙校園」,先分組扮演特定群體、模擬訪談過程;再安排學生與該群體的真實受訪者交流——從交流中可見想像與現實的差距,從而強調落區考察的重要性。

依從團隊指引 學生發現在地議題並設計相應服務

落區體驗結合導賞及自主觀察而成,學生分別探索學校附近的南山邨及大坑東邨一帶,和九龍仔至九龍塘一帶。團隊邀請了區議員何顯明先生一同講解,讓學生對社區現況和問題更加了解;更準備各項工具協助投入社區體驗,讓他們在不同情景下懂得如何應對,也能以正確態度去觀察、嘗試與發問,終能按具指引性(而留有空間)的社區任務完成共同探索。他們從中發現街坊也未必留意到的問題,由此誘發四組同學以社區設施、文化承傳、病童服務及空間運用為服務設計的主題,並按團隊提供的框架逐步思索及定義問題根源所在,為服務對象設計適切產品。提問引領思考以外,團隊也為學生尋求不同個案訪問或原型參考,展示原型製作的進程及多角度思考——從而學習面對困難的靈活變通。

學生與真實受訪者交流,發現自己的想像與其真實生活體驗有不少差距。

立體地認識社會 原型製作過程中多方面成長

親自探索與落手製作的體驗,加深學生對社會現況的認知,更提升對理解他人處境的意識:如輪椅人士實際需要的配套設施並不僅是升降機,又或是患病兒童與普通小朋友異中有同、無須刻意照顧;從中察覺個人想像的限制,明白慣性對他人的直觀判斷未必準確,調整與人溝通相處的態度和想法。而在過程中的新發現、小組形式的工作及不斷的嘗試與失敗裡,學生逐漸掌握分析的多元角度、訪談及團隊合作的技巧之餘,也開始理解為目標對象開發服務的各項考慮、優次排序與衡量,更從重複的修正與解難中學習正向思維,從而發現及肯定自己的價值,而不因中學生的身分去自貶。

病童服務組的同學起初找不到受訪者,發現「原本過程不是如佢所想的簡單」,順利和成功並不是必然——幸得團隊聯絡到一位蠶豆症患者的父親,訪問他為面對同樣困境的家庭建立資料庫的初心及歷程;而當初同學們便是受其製作的襟章和小冊子啟發。

同學在訪問中了解更多病童及其家人可能面對的壓力及如何應對這些苦與樂;最終按他及其他受訪者的故事製成為病童設計的小冊子,讓更多人知道到他們的故事和提升對兒童症病及病者的了解。

鳴謝

三個分享經驗的社創單位:
《溯本尋屯》、「小樹林自然教育」、「軸行·運動」

受訪者:
視聽障人士浩良、「大瞳小椅」頻道主持人Angel

向學生講解社區現況的區議員:
何顯明先生

受學生訪問的社創個案或原型參考:
OhmyKids
豆仔生活百科